作者:李霽(微信名:洛清),清華法學院本科,Columbia法學院碩士,中國/美國紐約州律師,擁有10年律所和公司經驗,以及多年法律獵頭經驗。聯系請發(fā)郵件到liji0805@hotmail.com
幾年前寫過一篇文章,“從律師轉型法務的最佳時機”,大意是從公司招聘的角度,律所律師不是越資深越有市場的。當時還沒有法律職場霽語這個平臺,文章是投給了CLECSS。這些年來,這篇文章在我工作中的出鏡率依然很高,可見律所律師對轉型公司法務依然存在不少誤區(qū),除了轉型時機外,轉型時的心態(tài)也有很多槽點可以吐一吐。
“我在律所都和客戶CEO開會,為什么到公司只是middle level staff?
——在律所,你代表的是律所,到公司,你只代表你自己
公司招聘4-7年的律師做法務,一般定位的職位就是legal counsel。經常碰到候選人描述預期的時候,希望自己能有機會和高層溝通,能獨當一面,而不僅僅是埋頭干活。有候選人表示,自己在律所里已經很資深了,團隊里有初年級律師幫忙打雜,自己在項目上和CEO, CFO直接溝通,轉型公司就是想和業(yè)務部門走得更近些,不能接受到了公司做中層, 沒有和高層接觸的機會。
這些想法,律所的律師一定覺得很有道理,但在公司法務面前,怕是貽笑大方了。粗暴點說,指出這個誤區(qū),基本不需要技術含量,“進了公司就知道了”。
硬要我說點道理出來的話,在律所,公司的GM愿意和一個5/6年級的律師合作,并不是因為律師個人的能耐有多大,只是因為律師代表的不僅僅是自己,更是整個團隊以及合伙人。而在公司,法務的個人色彩更突出,同一級別的業(yè)務經理大多擁有15年以上工作經驗,作為5、6年的法務經理是不是應該先確保自己有能力支持業(yè)務經理的工作,然后再來評估公司的CEO是否愿意和你一起工作?
“我和他差不多級別,為什么他拿到的package更好?”
——只能說,要么你的能力不如他,要么你的運氣不如他。
不同于跳槽去律所,跳槽去公司并不確保一定有漲薪,有平移的,有降薪的,公司有大小,行業(yè)有好壞,對候選人的要求也各不相同。
由此可見,每個個體的轉型有很多變量因素。律所間跳槽,尚且因為能力不同,待遇會有高低,何況是公司招聘?公司不僅僅看人的業(yè)務能力,還看人是不是有business sense, 溝通能力強不強,和公司(老板)有沒有chemistry。比如,大家都是7年級律師,你的能力只能去做legal counsel的職位, 你同事爭取到了senior legal counsel的職位,待遇自然不一樣了,但這個差別不單純是工作年限、留學經歷的區(qū)別。
所以,找個市場價作為參考會更實際一些,就不需要庸人自擾和同事比價錢了。
“要去就要去最好的平臺,寧缺毋濫”
——還在圍城外面,沒試過,怎么知道哪個更好呢?
一流所的律師中,不少有這樣的想法。這也無可厚非,優(yōu)秀的律師總覺得自己的選擇會更多一些,也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斷。比如,曾經有位拿著global pay的律師指名要去某個特別火的高科技公司,恰恰這個公司的法務總監(jiān)自己是行業(yè)出身,根本不待見、也不愿意花2、3倍的錢去招聘沒有行業(yè)經驗的律所律師。
其實沒有一個平臺是完美無缺的,就算加入了一個看上去有前途又高薪的平臺,也不代表你在這個平臺一定有發(fā)展前景,畢竟這和公司的發(fā)展趨勢、老板的風格、同事的相處都息息相關,算準了開頭,也未必能算準結尾。找工作也是種緣分,感覺對了,其實就對了。
礙于篇幅,簡單寫幾個常見的心態(tài)誤區(qū)。對于公司而言,沒有最優(yōu)秀的,只有最合適的候選人。換句話說,最好的機會未必是留給優(yōu)秀的人,而是最合適(有緣分)的人。轉型法務,需要具備一定的實力,同樣也需要擁有良好的心態(tài)。謹此與大家共勉,希望大家開年看機會一切順利。
Copyright ?2022 上海眾律商務咨詢有限公司-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 滬ICP備18004454號-2